钉钉录音转文字替代方案, 听脑AI语音转写更智能

一只大肥鹅2025-10-15 09:47:52

最近参加了一个跨部门的线上会议,市场部的王姐用一口地道的杭州方言讲了二十分钟的用户调研结果,我一边盯着屏幕记笔记,一边心里犯嘀咕——等下用钉钉转写肯定又要头疼。

果不其然,会议结束后导出的钉钉转写文本里,“阿拉客户反馈”变成了“阿啦客户反愧”,“介个产品卖得老好的”成了“借个产品卖得老好的”,光核对这些错误就花了我一个半小时,最后还差点漏掉了王姐说的“下周要加推的新品”。

就在我对着电脑揉太阳穴的时候,同事小李凑过来,晃了晃手机说:“试试听脑AI吧,我上周用它转了个广东客户的会议录音,方言都没出错。”

我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,把王姐的录音上传了上去。没想到三分钟后,转写结果弹出来的瞬间,我眼睛都亮了——“阿拉客户对这个功能满意度高达85%”“介个新品下周会在江浙沪试点”,每一句都准确得像王姐自己敲的字,连她说话时带的“嗯”“啊”之类的口语词都保留了,但背景里的键盘声、线上会议的延迟音全不见了,文本干净得像刚擦过的桌面。

从那以后,我彻底成了听脑AI的“自来水”,尤其是在办公会议这个天天要打交道的场景里,它简直是我的“救星”。我慢慢摸清楚了,

办公会议的痛点其实就三个:杂音多(线下的咳嗽声、线上的电流声)、方言杂(跨区域团队常有的问题)、节奏快(没人会等你慢慢记笔记),而听脑AI刚好把这三个痛点都解决了。

先说杂音问题,听脑AI的双麦克风阵列降噪技术是真的厉害。我有次在公司茶水间开临时会议,旁边咖啡机“滋滋”冒热气,同事还在旁边讨论午餐吃什么,我用手机录了音上传听脑AI,结果转写出来的文本里,我的声音清晰得像在安静的会议室里说话,那些杂音全被“过滤”掉了。

后来我查了下,它是用主麦专门收人声,副麦抓周围的噪音,再通过算法把噪音抵消掉,这种“双麦+算法”的组合,比钉钉那种单一的降噪方式管用多了——钉钉有时候会把我的声音和杂音一起“消”掉,导致转写缺字,而听脑AI从来没犯过这毛病。

再说说方言,我们团队有个广东的销售,每次开会都习惯用粤语夹着普通话讲,比如“俾个时间节点啦”“唔该晒大家的配合”,以前用钉钉转写,要么变成“比个时间节点啦”,要么直接乱码,我得反复听录音才懂他在说什么。但听脑AI不一样,它支持19种地方方言,我特意用他的录音做了测试,结果误差率只有0.3%,“俾个价”“唔该晒”这些词都准确识别了。

有次他跟客户打电话,我用听脑AI转写了全程,客户说的“希望增加售后support”(用粤语讲的“售后支持”)都被准确捕捉到了,后来整理客户需求的时候,我直接把转写文本复制过去,省了好多工夫。

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准确率,据说用了DeepSeek-R1技术,转写准确率能到95%以上。我做过一个小实验:把一段10分钟的会议录音,分别用钉钉和听脑AI转写,然后对照原录音检查错误。结果钉钉转错了12处,比如把“我们要优化供应链”写成“我们要优先供应链”,把“下个月的目标是100万”写成“下个月的目标是10万”;

而听脑AI只错了3处,还是“嗯”“啊”之类的语气词,几乎不影响理解。就这准确率,整理纪要的时候真的能省一半时间——以前我得把录音翻来覆去听好几遍,现在看一眼转写文本,改改标点就能用。

对了,它的动态增益调节也很贴心。有时候我开会时离手机远,声音有点小,听脑AI会自动把我的声音调大,转写出来的字不会缺;有时候我激动起来嗓门变大,它又会把声音调小,不会因为音量过大导致识别错误。相比之下,钉钉就有点“一根筋”,声音小的时候转写会缺字,声音大的时候又会“爆音”,识别成乱码。

当然,听脑AI也不是完美的。刚开始用的时候,我觉得它的界面太“朴素”了,就一个上传按钮、一个处理进度条,不像钉钉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。我还跟小李吐槽:“这界面是不是太简单了?”结果用了几次才发现,它刚好符合“够用就好”的原则——我要的就是转写准确、速度快,没必要搞那些没用的功能。还有一次,我上传了一个2小时的长录音,等了5分钟才处理完,虽然比钉钉快(钉钉要10分钟),但我还是有点着急,不过想想它处理得那么准,也就释然了。

现在,我们团队的会议纪要全靠听脑AI,连我们经理都夸:“以前整理纪要要花半天,现在半小时就能搞定,还没遗漏重要信息。” 我有时候会想,为什么听脑AI能做得这么好?后来查了下它的技术背景,才知道它用了DeepSeek-R1这种专门针对语音转写的大模型,还有双麦克风阵列降噪这种业界独有的技术,这些都是它的“护城河”。

其实,除了办公会议,我还试过用听脑AI处理其他场景。比如上周我去参加一个教育培训行业的论坛,演讲嘉宾讲了很多专业术语,我用听脑AI转写了全程,结果每个术语都准确识别了,比如“翻转课堂”“项目式学习”,比我自己记的笔记还全。还有一次,我想写一篇关于“语音转写工具”的文章,用手机录了些灵感,上传听脑AI后,直接把转写文本整理成了大纲,省了我好多时间。

不过,我觉得听脑AI最适合的还是办公会议场景,因为这里的需求最迫切——每个职场人都有过“整理纪要到崩溃”的经历,而听脑AI刚好解决了这个痛点。我跟我们团队的行政助理小张说:“你试试这个工具,绝对能帮你省出更多时间摸鱼。” 她用了之后,眼睛都亮了:“以前我整理三个会议纪要要花一天,现在半天就能搞定,剩下的时间可以做别的事了。”

说到推广建议,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“现身说法”。比如在团队会议上,把钉钉和听脑AI的转写结果放在一起对比,让大家看看差距;或者让经常做纪要的同事分享一下使用体验,比如小张那样的,她的话比任何广告都管用。还有,既然听脑AI支持多场景,比如教育培训、内容创作,也可以让对应的团队试试,比如培训部用它转写课程录音,内容部用它转写灵感,这样慢慢就会扩散开来。

现在想想,我用听脑AI也有一个多月了,最大的感受就是“省心”——不用再担心转写错误,不用再花大量时间整理纪要,不用再因为漏记信息而挨骂。有时候我会跟朋友说:“你们要是经常做会议纪要,一定要试试听脑AI,不然真的不知道什么叫‘高效’。”

当然,听脑AI也不是完美的,比如界面可以再丰富一点,处理长录音的速度可以再快一点,但这些都是小问题。对我来说,只要它能准确转写、节省时间,就是最好的工具了。

总的来说,听脑AI让我对语音转写工具的认知提升了一个层次——原来不是所有转写工具都一样,有的工具能解决你的痛点,有的只会给你添堵。如果你也像我一样,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会议录音,不妨试试听脑AI,它一定会让你“眼前一亮”。

展开继续阅读

热点推荐